迎接碳排有價時代,台灣淨零排放協會與歐洲經貿辦事處日前共同主辦「第二屆碳權、碳關稅及碳交易論壇」,邀請歐盟與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介紹政策,並與產業代表對談。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大使強調,國內外各項政策作為,目標都是要推動產業朝實質減碳方向邁進,期望更多企業都能逐步找到合適的減碳方式。

各界關心碳權與減排議題,論壇現場湧入逾五百人參與。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今年十月起正式試行,台灣鋼鐵、以及螺絲螺帽等中下游產品廠商首當其衝;另一方面,《氣候變遷因應法》二月公布施行,「碳費」徵收細節與各相關子法進度也備受矚目。包括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以及多位產業代表都提醒,無論碳費、碳稅或碳權如何運作,最重要關鍵都要從自身減量做起,實際起身行動才能邁向永續。


政府產業對話共促加速淨零減排,(左起)華新麗華處長陳國輝、中鋼公司處長吳一民、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中華紙漿董事林谷豐、台灣淨零排放協會祕書長馬小康。
 

氣候署:碳定價優先

蔡玲儀說明,我國正逐步朝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前進,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和相關子法進度,氣候署將優先推動碳定價,並以碳費徵收輔以自願減量及增量抵換等經濟誘因促進減量,預計在2024年進入碳排有價時代後,同時透過法規要求排碳大戶強化碳盤查與查驗工作,進而完成低碳轉型,邁向淨零。

至於實際作為上,蔡玲儀提示,當今國際間對碳中和與淨零要求愈來愈嚴格,因此企業不能想像僅透過付錢購買碳權來減碳,唯有在使用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等各項作為都已經完善,才能再利用抵換方式達到碳中和。「不要以碳抵換作為減碳的出發點,最重要還是自身碳排減量。」

她進一步說明,目前環境部主要透過碳費機制,一方面以價鼓勵企業減量,或使用自願減量額度抵扣一部份碳費,同時專款專用於對抗氣候變遷。碳費機制細節上,未來至少將有兩種費率,針對沒有減碳的企業課以「一般費率」,但願意採行自主減量計畫加大、加速減碳,或者符合國家指定目標的企業,則可以採用「優惠費率」繳交碳費。


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長楊藹羚。
 

轉化壓力 行動才是王道

身為首當其衝的鋼鐵業者,中鋼公司環保處長吳一民表示,公司持續關注國內外趨勢,並積極找出應對策略。具體措施包括建置產品排碳量盤查、協助產業鏈建立CBAM申報能力、持續推動減碳、蒐研碳費制度建議等。

應對CBAM上路,中鋼已經開始統整申報,但在國內碳費部分,由於目前主管機關還沒有明確細節,呼籲政府應及早訂定碳費規範,並應顧及產業的資源條件、差異性、公平性,期望「收費不應高於競爭國,以維持產業競爭力。」

螺絲螺帽企業上游商、華新麗華公司同樣是首波必須積極行動的廠商。對此,環安處長陳國輝說,公司以盤查與節能、內部碳定價、資源化與永續綠色供應鏈、創能、綠能交易、低碳技術機會作為達到碳中和的執行方向。儘管目前因為國內相關優惠額度尚未確認,但認為企業應有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強烈企圖心,同時體認到不作為的代價將不斷升高,呼籲「起身行動才是永續的王道」。

面對碳權交易 謹慎為要

至於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方面,蔡玲儀表示,目前環境部還沒有實施計畫,同時提醒國內外對於「碳權」的計算、買賣愈來愈謹慎,法規上更沒有「類碳權」的名詞,提醒各企業務必小心因應。

中華紙漿董事林谷豐也分享自家經驗, 要拿森林碳權的相關程序很嚴格,不但要證明企業確實採取合法造林,還必須符合造林工人安全維護等條件,而紅樹林等自然生長公共財,更不能宣稱碳權。中華紙漿一方面致力造林,同時在製造產品的過程中,使用自有樹林作為燃料來源,並採取生質能發電,期望更有效達成碳中和目標。

這場論壇為2023第六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CSF)系列26場活動之一,現場吸引超過500人實體參與。

歐盟:碳排透明化 全球合作採取行動

加速實現氣候碳中和,歷經持續預告,歐盟上個月起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長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右圖)解釋,CBAM的目的在促進國際合作採取氣候行動,透過防止歐盟生產商轉移至其他碳排管理較不嚴謹的國家製造生產,避免歐盟減碳的努力功虧一簣。

楊藹羚說,歐盟期望在這個制度下,各家企業,尤其是高碳排強度業種,能藉由盤查與申報,提高產品碳排放透明化程度,進而促進非歐盟製造商共同減排,達到全球共同對抗氣候變遷的最終目標。

針對各界關切申報細節與後續費用,她提到,2026年前屬於CBAM的過渡期,這段期間對所有人都是學習階段,藉由瞭解各自的角色和任務,並持續收集資訊以完善機制。所需申報內容包含原物料、製造商、製程、碳排放、已繳交碳費與其他資訊,目前都採自主申報填寫,為了協助各地廠商更了解相關細節,歐盟持續辦理研討會、提供線上教學、操作指引與範本,希望從瞭解自身排碳狀況著手,進而加速減碳,逐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759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