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本會簡介
    • 組織架構
  • 淨零新知
    NetZero Trends
  • 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 活動主軸
    Events
  • 影音專區
    Media Center
  • 友站連結
    Links
  • 入會申請
    Join us
  • 聯絡本會
    Contact us
MENU
( 繁中 )
  • 繁中
  • EN
CLOSE
繁中 EN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本會簡介
    • 組織架構
  • 淨零新知
    NetZero Trends
  • 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 活動主軸
    Events
  • 影音專區
    Media Center
  • 友站連結
    Links
  • 入會申請
    Join us
  • 聯絡本會
    Contact us
CLOSE

會員登入

驗證碼
登 入
忘記密碼 | 重發認證信
忘記密碼
帳 號
驗證碼
驗證碼
確定送出
重發認證信
帳 號
驗證碼
驗證碼
確定送出

淨零新知

  • 首頁
  • 淨零新知
減碳要由「設計」做起!蔡耀賢談建築業淨零的實戰藍圖

在2050淨零碳排政策全面推進的當下,建築產業的轉型壓力與日俱增,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八月份大師講座13日登場,邀請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蔡耀賢,以「邁向淨零建築的藍海策略」為題,從永續、健康與智慧三大面向切入,深入剖析政策引導下的技術革新與住宅設計實務,也為業界揭示綠色建築下一波關鍵趨勢。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8
14
碳捕捉扛減排20%任務!新加坡選定3企業展開CCS研究,最快2026年見成果

新加坡政府將碳捕捉與封存(CCS)視為國家淨零解方之一,官方14日公布3家獲得可行性研究補助的企業,分別是吉寶集團(Keppel)、和光電力(PLP)、楊忠禮西拉雅能源(YTL PowerSeraya),研究結果預計在2026年1月底前完成,為之後的電力脫碳政策奠定基礎。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8
07
SBTi發布金融淨零新標準:銀行須公開化石燃料政策,2030年全面撤資油氣擴張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 (SBTi) 22日正式發布《金融機構淨零排放標準》(FINZ, SBTi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Zero Standard)要求金融機構若依循標準承諾淨零,須公開「化石燃料透明度政策」,立即終止對新化石燃料專案的融資,並於2030年終止對參與擴張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一般用途融資。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7
31
因應快速交機與淨零壓力 航空業創新 新世代材料當紅

全球航空業在疫後快速回溫,帶動航空器產業發展,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航空複合材料市場估計為291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52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2.3%。面對快速交機與淨零排放壓力,航空製造正加速從傳統鋁合金與熱固性複材,轉向應用具「輕量、高生產效率、可回收性」的新世代熱塑性複合材料。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7
24
共創在地淨零典範 「淨零沙盒」第三年啟動

為打造兼具創新與公共性的淨零行動典範,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執行國科會計畫所成立的「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簡稱淨零推動小組),今(30)日舉辦114年度「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簡稱沙盒計畫)啟動會議,邀集來自全臺的18組公民團體、新創公司等齊聚一堂,跨越農業、能源、旅遊、藝術、人文等領域,以民間視角提出在地淨零實踐構想,共同設定年度目標,展開一場「從試驗到擴散」的淨零創新旅程。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7
17
台灣碳定價雙軌制》環境部赴德取經,2026年試行台版ETS、碳交所與歐洲EEX簽MOU接軌國際碳市場

台灣2026年試行ETS,最快2027年與碳費雙軌併行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碳費制度已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碳費徵收對象今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納入計價,但相較於固定的徵收費率,ETS制度可以藉由市場機制,反應產業減碳實際付出的成本。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7
10
從尼斯蔚藍海岸到基隆和平島 他們如何推動永續藍色旅遊?
氣候變遷年代 旅遊走上轉型路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斐濟的一間旅館做船員助手,帶人浮潛。」聯合國海洋特使湯姆森(Peter Thomson)在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3)上這麼說。湯姆森的公職見證著斐濟旅遊業的潮起潮落,他認為社會除了維持永續韌性,也須和國際標準接軌。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7
03
全球升溫1.5°C防線即將失守! 科學家示警:碳預算剩2年
科學家警告,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速度,地球要達成國際設定的1.5°C溫控目標,僅剩2年的碳預算餘額(Carbon Budget Balance),這顯示全球已深陷氣候危機的泥沼。

據英國《衛報》的報導,一旦突破升溫1.5°C的臨界值,本已肆虐全球的極端天氣現象將更加惡化。未來人類還必須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才能恢復過去1萬年孕育整個人類文明的穩定氣候環境。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6
26
世銀2025碳定價報告

當世界持續尋找減碳與永續發展的解方,「碳定價」正穩居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工具。世界銀行最新發表的《2025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不僅揭示全球碳市場的擴張速度驚人,也勾勒出碳定價政策如何在多變的經濟與氣候局勢中,扮演財政工具與減碳槓桿的雙重角色。

今年6月10日世界銀行發布了2025年碳定價報告,點擊繼續閱讀...

2025 / 06
19
北大西洋洋流(AMOC)崩潰風險與全球暖化交互影響歐洲極端氣候風險

一項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指出,**北大西洋子午環流(AMOC)**若發生崩潰,將與全球暖化產生交互作用,導致歐洲面臨更強烈、持久、且極端的天氣現象。這包含更長時間的熱浪與更劇烈的寒潮,影響將超過單獨暖化或洋流崩潰所造成的衝擊。

研究團隊使用先進氣候模型 CESM2 模擬三種情境:僅有暖化、僅有 AMOC 崩潰,以及兩者同時發生。結果顯示,在「雙重打擊」情境下,歐洲的氣候波動最為劇烈,反映出複合型風險的放大效應。

專家指出,儘管 AMOC 崩潰的精確時機與機率仍具不確定性,但已有跡象顯示該系統正在減弱。此研究提醒決策者:應更嚴肅看待 AMOC 崩潰風險,並將其納入極端氣候風險評估與減碳政策考量。

2025 / 06
12
空污轉水污?航運業「脫硫塔」技術惹爭議

在減少船舶空氣污染的努力下,航運業大規模使用「脫硫塔」(scrubbers),雖然達成了排放標準,卻意外引發另一場海洋災難。脫硫塔的排放廢水中含有重金屬、多環芳香烴(PAHs)等毒物,直接排入海中,破壞海洋生態。儘管部分國家如中國已禁止在特定海域使用開放式脫硫塔,國際海事組織(IMO)對全球性禁令仍在討論階段。文章提醒我們,減污不應只是數字遊戲,而是全盤考量對地球每個環節的影響。

2025 / 06
05
面對氣候轉型的戰略選擇:等待觀望,不再是選項

在這篇發表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重磅評論〈Wait-and-see is not an option to ensure future climate resilience〉中,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研究所(CISL)執行長 Lindsay Hooper 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面對氣候變遷的風險與轉型挑戰,絕對不能再以「靜觀其變」為策略。延遲行動不會保護企業,反而會加深其暴露在更大衝擊之中。

Hooper 警告,從保險、食品到能源產業,氣候變遷已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浮現。真正的商業韌性來自積極參與整個產業與市場的轉型,而非僅限於個別企業的內部優化。她呼籲企業不僅要實踐淨零,更應勇於發聲、參與政策討論、推動制度變革,否則沉默只會讓保守勢力佔上風,阻礙市場轉型。

這篇文章是給所有企業領袖的警鐘——在氣候轉型的全球賽局中,沉默與猶豫將讓人出局。若想在未來的低碳經濟中取得一席之地,現在正是採取行動、引領變革的時刻。

2025 / 05
29
從危機到轉機:挪威企業如何在油價下跌中轉向潔淨技術

挪威作為全球重要的離岸石油輸出國,油價重挫對其經濟衝擊甚鉅。理論上,能源供應鏈企業在面對利潤萎縮時,應該會縮減研發投資;但作者發現,許多企業選擇將原本投入傳統技術的研發資源,轉向發展潔淨技術。研究中顯示,油價下跌後,挪威企業中投入潔淨研發的比例明顯上升,尤其是那些原本已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更是主力轉型者。

2025 / 05
22
歐洲碳定價的區域不平等代價:經濟壓力與極端政治的上升

碳定價已成為歐盟推動氣候變遷減緩的重要工具,特別是透過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來限制企業排放。然而,本文指出,雖然碳定價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卻帶來了明顯且不均的經濟與政治成本。研究團隊以20年、涵蓋20個國家共224個地區的大型數據為基礎,發現碳價上升會導致地方產出與就業明顯下降,家庭收入也受到影響。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濟衝擊進一步引發政治效應——極端與民粹政黨在受影響地區的支持度明顯上升,特別是極右派政黨。

2025 / 05
02
全球降溫新解:三種去碳技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科學家和企業正積極尋求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CO₂)以降溫地球的技術。這些被視為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方案,尤其在全球可能會超過巴黎協定設定的溫度上限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目前幾種主要的二氧化碳去除方法,以及它們面臨的挑戰。

2025 / 04
24
台灣2035減碳調整,環境部長:目標不變但可更有彈性

台灣政府訂定了2035年減碳38%的目標,並在近日因應國際與國內的多重因素調整目標範圍至正負2%。環境部長彭啟明於2025年4月16日出席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年會時表示,台灣的淨零碳排目標不變,但在面對AI科技發展、美國政策變動及財政法修正等挑戰後,減碳的節奏將更具彈性。此外,政府預計碳費徵收將帶來50至60億新台幣的專款,這些資金將用於推動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彭啟明指出,台灣自2005年起依碳排基準實施減碳措施,並已逐年顯示出下降的趨勢。2022年減碳1.8%,2023年約減少4.6%,2024年預計至少減少5%,而2025年目標為達到10%。台灣的減碳策略主要包括能源轉型及碳費徵收,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實現2035年38%的減碳目標。

2025 / 04
17
歐盟延後汽車碳排罰則三年,平衡產業壓力與減碳目標

歐盟原定於2024年起對未達標的汽車業者實施碳排放罰款,但在考量產業壓力後,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宣布,碳排減量目標維持不變,但罰款措施將延後三年執行。此決策是在「戰略對話」會議後做出的,主要因德國、義大利等主要汽車生產國擔憂經濟疲弱,要求減輕產業負擔。

根據歐盟的階段性減碳計畫,2025年至2029年間,一般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將降至每公里93.6公克,較前一階段更嚴格,2035年則目標達成新車零碳排。違規業者將面臨超標1公克罰款95歐元的規範,但正式開罰時間將順延三年。

除了減碳政策,歐盟也積極推動汽車產業創新,尤其關注電池產業的發展。范德賴恩指出,電池供應鏈的穩定性對歐洲汽車業至關重要,但當前歐洲本地電池產業仍在發展,進口電池因價格低廉而佔據市場優勢。為降低對中國電池的依賴,歐盟計劃補貼本地電池生產,並可能要求電池內含一定比例的歐洲零組件,以促進產業競爭力。

2026 / 03
02
ChatGPT隱形代價:AI發展的碳排放挑戰

AI碳排量驚人!根據KnownHost的研究,ChatGPT每月排放二氧化碳約260,930公斤,相當於260趟紐約至倫敦的國際航班。雖然每次瀏覽頁面僅產生1.59克二氧化碳,但平台每月有1.64億用戶,累積下來的環境影響不容忽視。除ChatGPT外,其他人工智慧平台的碳足跡同樣顯著。AI寫作助手Rytr每瀏覽一頁排放10.1克二氧化碳,法律AI Spellbook則為6.5克,都高於ChatGPT。KnownHost執行長Daniel Pearson表示,科技公司正努力平衡環境永續性,採取優化程式碼、研發新冷卻系統、改良氣流設計,並推廣再生能源等措施。
此外,美國自1月21日啟動「星際之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由OpenAI、軟銀、甲骨文及投資公司MGX合作推動,計畫投入5千億美元,透過多國協作尋求AI技術突破,助力解決能源挑戰。

2025 / 02
06
虛擬電廠崛起:Gogoro與永豐餘如何調度電力搶攻市場

隨著再生能源成為全球發電主流,其供應不穩定的特性帶來挑戰,而虛擬電廠(VPP)提供了解決方案。Gogoro和永豐餘率先在台灣探索這一領域,為穩定電網與提升能源效率貢獻力量。

Gogoro將旗下換電站整合為虛擬電廠的一部分,參與電力調度。據估算,若所有換電站投入調度,足以為台北市提供約45分鐘的民生用電。此外,永豐餘旗下的永餘智能則運用AI技術打造虛擬電廠,實現分散能源的智能管理。

虛擬電廠的概念是將分散的能源資源整合為一個靈活、可調度的系統,用以平衡供需,應對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這兩家企業的創新實踐,為台灣電網提供穩定支持。

2025 / 01
16
繼高盛、花旗之後 摩根士丹利退出聯合國氣候聯盟

華爾街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繼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Citi)等金融同行後,1月2日表示將退出由聯合國支持的氣候聯盟。該聯盟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

摩根士丹利未說明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的原因。花旗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上週稍早表示將退出該組織,而高盛和富國銀行(Wells Fargo)則在12月初宣布相同決定。

NZBA由聯合國號召於2021年成立,凡是接受該聯盟成員銀行放款和投資的企業,必須在2050年底之前,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

不過,隨著保守派的川普將重返白宮後,美國的銀行及其它金融業者感到壓力與日俱增。共和黨國會議員向他們施壓,要求撤銷昔日應允減少向石油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業者放款的承諾。


 

2025 / 01
09
美對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雙反裁定即將出爐!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進口產品做出初步反傾銷稅裁定,最高稅率高達271.2%,預計最終裁決將於2025年4月公布。

隨著因中國光電削價競爭而造成的「2024太陽能寒冬」即將過去,台灣太陽能業者將如何應對、布局2025年海外市場?


 

2025 / 01
02
2025元旦新制》碳費開徵、嬰兒食品禁標「優於母乳」,5大重點一次看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農業部與環境部公告,共4項食農新制將於2025年1月1日起實施,包括嬰兒食品標示修正、稻米推動加強實施、飲水標準修訂、碳費徵收。至於巧克力重金屬鎘含量限制修正則是原訂2025年上路延後至2026年實施。
以下為相關新政策的整理:
1、環境部正式宣告台灣進入碳定價時代!最快於2025年5月即繳交碳費
2、環境部增訂《全氟烷基物質(PFAS)標準》,導入飲用水水質標準
3、食藥署針對嬰兒食品標示修正,需加入提醒詞句,且不得標示使產品理想化等圖文
4、農業部推動稻米「1集2轉3加3」政策,將加強推行力道並確保糧食產業均衡發展
5、巧克力重金屬「鎘」含量納管,原訂2025年實施,延至2026年上路

2024 / 12
26
漂綠最高罰百萬!碳足跡新規將上路,先搞懂碳標籤是什麼?為何法制化,還縮短年限?

台灣推動「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已十多年,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要點」推行,商品通過碳足跡計算及查證後,即可相關單位申請的標章,從2010年開始試行。截至目前有效碳足跡標籤596件,以日常生活所使用各種產品為主,包括食品、食用油脂、化學材料及其製品、飲料等。
如今《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自願性產品碳足跡管理辦法」後,管理位階再提升。環境部調適韌性組副組長葉信君表示,延續舊制度但位階提高,因此期許能以更通盤的方式揭露碳足跡。

2024 / 12
19
國內首筆碳權交易成交!成交價破10萬元...田建中:年底前有望上架新碳權

首樁國內碳權交易11日成交,成交的專案是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共有30公噸碳權,每噸3500元,買方為台灣地方再生公司,成交總價10.5萬元。首批上架的6個減量專案,涵蓋農業、石化業、鋼鐵業、客運及服務業等多元領域,包括中鋼鋼胚熱進爐節能、台北101大樓停車場高效率光源、漢寶農業可再生能源等,總上架額度達6,080公噸,每噸碳權價格介於2,500至4,000元。於本月9日台北101大樓的「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專案共30公噸、以10.5萬元一次售完,買方為專注於綠色技術整合解決方案的台灣地方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但因當時碳費費率尚未底定,市場觀望意味濃厚,遲未有成交,除台北101專案仍在售外,其餘5個專案因未成交而陸續下架。

2024 / 12
12
永續顧問洞悉:COP29 落幕,中國將成全球氣候領導國?你該知道的3個未來關鍵轉捩點

每年的 COP 會議都在不同城市舉行,今年的 COP29 則在位於高加索地區、作為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下落幕。談及本次 COP 的核心關鍵重點只有一個:資金,也就是氣候融資目標,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可謂是「毫無投資報酬率」的支出,過往在推動上持續分歧,而 COP29 落幕,本文整理影響關鍵領袖決議天秤之三大關鍵。

2024 / 12
05
穩定電網供電 台電再添大將!宜蘭冬山60MW儲能系統啟用

再生能源再添儲能最佳戰友!因應國際能源轉型與淨零排放趨勢,台電積極發展多元能源,而為強化電網韌性,繼台南鹽田光電與高雄路園變電所各設20MW儲能、龍潭超高壓變電所今年初啟用60MW儲能系統,台電接續打造同為重量級的60MW冬山儲能系統,於昨(20)日舉行啟用典禮。台電指出,儲能系統具快速充放電特性,可協助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頻率調節,並於遇突發電力事件時立即提供穩定電力,增強電力系統穩定與彈性。

2024 / 11
28
2024GCSF 第三屆碳費、碳權、碳關稅論壇正式落幕

如何透過數位科技來協助低碳轉型,改善製程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營收等,並以淨零思維發展數位與AI科技,將是產業轉型維持競爭力的一大關鍵。台灣在碳費設計上該考慮國際貿易影響,並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以平衡減碳需求與經濟成長,達到中庸之道,最終願景是提升台灣的國際減碳承諾,與全球減碳步調一致。

2024 / 11
21
《COP29協議》全球碳交易啟動!《巴黎協定》第6.4條通過了,對台影響是什麼?

大會主席、亞塞拜然生態與天然資源部部長巴巴耶夫強調,透過有效的市場機制,每年可為各國實施國家自定貢獻節省高達2500億美元(約新台幣8.1兆元)的成本。「在每一美元都算數的世界中,這是不可或缺的進展,」巴巴耶夫表示,最終達成《巴黎協定》第6條協議是「早該完成的事」。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哲良指出,根據《巴黎協定》第6.4條規範制定的全球碳交易機制,相較過去通過第6.2條的雙邊交易機制,對台灣而言具有非凡意義。

2024 / 11
14
台積電中科零廢中心商轉,示範碳捕捉導入焚化廠:年省15億環境成本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今天出席「台中零廢製造中心商轉典禮」,也與台積電何麗梅資深副總經理於共同簽署「碳捕捉合作備忘錄」,宣布雙方將在碳捕捉、碳減排及綠色技術創新等多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並攜手推動實現淨零碳排的長期目標。這項合作代表環境部和台積電對於全球氣候變遷重視和溫室氣體減量的共同承諾。雙方合作將聚焦於技術應用之開發示範、運用於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可行性評估、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法規調適及成功經驗推廣等多項領域。

2024 / 11
14
友達低碳轉型成效卓越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頒發全台首張金級淨零標章

友達光電29日宣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公布淨零標章授證名單,其中友達於2023年率先達到「生產場域排放」絕對減量32%(以2018年為基準),不僅已達金級標章減量所規範之25%之標準,更獲認證為全台首家取得「金級」淨零標章之標竿企業。

2024 / 11
07
亞泥淨零標章 升等銀級

亞洲水泥(1102)在淨零行動中再度取得重要里程碑,第三度榮獲台灣淨零行動聯盟頒發的「淨零標章」認證,並從原本的「綠級」躍升至「銀級」,成為低碳發展領域中的指標企業。
 

2024 / 10
31
不提供碳足跡就沒訂單!台泥:拚六年減碳10%,成立綠色供應鏈聯盟

台泥綠色供應鏈聯盟成立,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在大會上強調,台泥在世界各地生產的水泥均為當地最低碳產品。他預期未來台灣的碳費制度將納入範疇三碳排,並直言「未來做生意成功因素就是碳」,台泥供應商如果無法認同理念、無法提供碳足跡,未來不會再成為台泥供應商,之後如果不能達到降碳,也會被從台泥供應鏈中剃除。

2024 / 10
24
邁向淨零 製造業減碳實務與轉型新契機 勤業眾信:攜手數位創新方案 助製造業邁向智慧低碳新紀元

在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的情勢下,製造業面臨的減碳挑戰日益迫切。為協助產業迎接這一挑戰,勤業眾信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於今(15)共同舉辦「邁向淨零:製造業減碳實務交流會」。針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及具體減碳實務進行深入探討,強調製造業減碳的重要性以及數位化技術在實現低碳轉型中的關鍵作用,協助企業應對日益嚴苛的碳排放法規,並滿足下游客戶與消費者對碳足跡日益重視的需求。

2024 / 10
17
前瞻能源聚焦地熱、氫能

行政院公布的明年總預算案,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編列1,161億元。其中賴清德總統推動二次能源轉型,明年前瞻能源相關預算達41億元,年增36%。相關經費將投入地熱、氫能、碳捕捉與封存等先進能源及技術。 

2024 / 09
26
奇美與工研院合作固碳技術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引領塑化業淨零碳排技術

奇美實業全面推動永續材料開發與應用,與工研院合作的固碳技術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將引領塑化業淨零碳排技術發展。

奇美實業與工研院合作開發「煙道氣捕CO2製造固碳PC技術」,所生產出的固碳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可降低17%碳排量,未來每年可減碳達17.85萬噸,榮獲素有研發界奧斯卡獎美譽的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除凸顯碳捕捉再利用技術在高性能塑料製造上的創新應用受到國際矚目,也成功引領塑化業在循環經濟與淨零碳排技術上的發展。

2024 / 09
19
碳費 2026 正式開徵!一圖看懂費率、對象、收入用途

環境部 9 日召開第 5 次碳費費率審議會,討論包含費率訂定法制作業、費率調整規畫,以及不同費率方案對個別產業的衝擊影響評估等,審議委員初步建議,一般費率起徵價格每公噸 300 到 500 元,預計 2030 年將調升到 1200 至 1800 元,優惠費率則保留至下次會議討論。

2024 / 09
12
加州致力零污染 開發清潔新能源

加州上月設立全國首座氫氣中心,透過這種再生能源減少碳排。州長紐森、聯邦能源部副部長克蘭 (David Crane) 和國會參議員帕迪拉 (Alex Padilla) 等一眾各級官員,30日聚首屋崙慶祝這個里程碑。

2024 / 09
05
氨燃料來了!船舶減碳的新選擇

隨著全球各國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日益提高,船運業也在積極尋找替代燃料以減少其碳足跡。氨燃料因其低碳排放潛力,逐漸成為航運業實現脫碳目標的重要替代燃料之一........

2024 / 08
29
「排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如何用450億碳費推動淨零經濟?

不論是AI產業化的過程,或是產業AI化的各種未來應用,都離不開氣候思考。適合溫管基金的投資標的絕不只有台電,高科技製造業必須符合RE100倡議,鋼鐵、石化等傳統製造業也需要低碳轉型,用水、耗能、排碳,每一方面都是挑戰,也都蘊含著機會。

2024 / 08
22
【2024台灣健康永續X永續金融論壇】發揮永續金融力量 加速醫院邁向淨零

氣候變遷引發的緊急狀態日益加劇,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愈加明顯,醫療單位與金融業者13日首度齊聚對話交流,建立應對眼前危機的夥伴關係。衛福部長邱泰源肯定愈來愈多醫院主動加入淨零行列,承諾政府將導入更多資源,呼籲各診所及早準備因應。金融業者也承諾發揮永續金融力量,協助醫療體系提升能源效率、加速邁向淨零。

2024 / 08
15
友達衝刺光電建築一體化 匯聚生態圈提淨零建築解方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物在興建期與使用期的碳排,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37%,僅次於製造業,顯見建築物減碳為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影響力。友達(2409)光電深耕太陽能領域,緊扣智慧綠能、節能永續及電力應用解決方案,更跨足建築領域,推進「光電建築一體化(BIPV,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技術,攜手供應鏈夥伴達成永續淨零建築願景。

2024 / 08
01
生物多樣性典範獎誕6金 林業署平台媒合企業保育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合辦「2024台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暨生物多樣性典範獎頒獎典禮」,共24件計畫參賽,選拔出15件典範案例,其中2組各誕生3金。

2024 / 07
18
新北市推動減碳與淨零建築,再攀新高峰

新北市政府持續推動工程減碳與淨零建築,延續去年度的努力,再次提升。今年的「新北淨零,市在BIM行」研討會於7月8日隆重舉行,由副市長陳純敬揭幕並代表市長侯友宜致詞,宣示2026年全面揭露建築碳排的目標,提供城市建設超前佈署的前瞻藍圖。

2024 / 07
11
永豐攜手怡和綠電信託力助企業淨零轉型

永豐銀行領先業界首創綠電交易信託平台,以金融力量加速推動台灣淨零永續,2日與怡和國際能源旗下怡和綠電超商簽約合作、導入綠電交易信託,媒合上游發電業者及售電、購電多方買賣綠電、透過專款專用信託資金提升民間綠電交易效率。

2024 / 07
04
裕民、亞泥聯手打造「環保低碳水泥船」 航向淨零排放永續之路

亞泥、裕民於6月19日在花蓮港舉行環保水泥專用船「亞泥九號」(Asia Cement No.9)首航儀式。亞泥總經理李坤炎表示,這艘新船的啟用,不僅提升水泥產品的運輸能力,同時大幅降低航行過程中的碳排放,兌現集團對環保的承諾。

2024 / 06
27
遠傳榮獲《天下雜誌》1.5°C溫控目標標章承諾2048年全公司淨零排放溫室氣體減排90%以上

2023年地球溫度上升攝氏1.48度,大幅超過史上最熱年份紀錄,直逼2015年巴黎協議訂下的1.5°C目標,減碳降溫刻不容緩,遠傳電信務實盤查內部營運與產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產生的碳排放,除是全國第一家以1.5度C情境通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組織(SBTi)審核的電信公司,近日也榮獲《天下雜誌》頒發1.5°C溫控目標標章。

2024 / 06
20
台泥轉型集團控股公司 張安平:2023年財報健康,海外低碳水泥、新能源成為撐起營收的第3、第4隻腳

台泥於5月21日召開股東會,正式宣示有78年歷史的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經過七年積極低碳轉型面向國際,將走向集團控股公司,英文名稱從Taiwan Cement Corporation改為TCC Group Holdings,總共跨足11種產業布局全球13個跨國市場。

2024 / 06
13
日月光投控與雲豹能源簽約明年起轉供40億度綠電

日月光投控行政長汪渡村表示,日月光投控及子公司積極採購再生能源,以致力實踐企業減碳目標。本次攜手各子公司與天能綠電簽署合作意向書,除持續增加整體企業競爭力外,也是為了滿足客戶及自身承諾的要求,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2024 / 06
06
減碳淨零 中鋼提高再生水使用占比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中鋼將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依4R策略推動各項節水措施,落實循環經濟,並持續投入海淡水研究開發,穩定及強化中鋼用水韌性之外,也能增加台灣自來水公司調度支援民生用水的空間,實踐中鋼與社會共好的永續發展信念。

 

2024 / 05
30
遠傳電信 5G AI 基台佈建每年減少 5 萬噸碳排,去碳成果卓越獲施耐德電機永續發展影響力獎肯定

遠傳電信於營運中降低能耗的成果顯著,透過能源管理系統,每年節省門市總用電量10%;並透過遠傳首創5G「AI 基地台選址」、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投資,加上智能混頻和休眠技術,最高可節省46%基地台耗能,等同於年減約5萬噸碳排放量,成為由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舉辦之全球「永續發展影響力獎」本屆唯一榮獲2023年「永續性對企業自身的影響(Sustainability Impact to my Enterprise)」獎項的台灣企業。

2024 / 05
23
聯電連兩年獲得CDP氣候變遷及水安全A級獎項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與CDP、證交所日前共同舉辦「CDP台灣發表會」,表揚2023年獲得CDP氣候變遷及水安全的A級企業,聯華電子由吳宗賢副總經理代表獲頒A-List獎座,這是聯電自2022年以來,連續第二年獲得雙A,在溫室氣體減量及水資源管理的績效表現獲得肯定。

2024 / 05
16
沃旭耗時6年,打造亞太最大離岸風場!200多家台廠受惠

歷經六年的開發建造,由丹麥離岸風電商沃旭能源(Orsted)建造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在4月25日完工併網,是台灣第4座商轉運行的風場(其他3座是海洋、海能、台電一期),這不僅是亞太規模最大,也是國內首座完工含有國產化成分的離岸風場。

2024 / 05
09
助零碳友達宇沛參展Touch Taiwan

友達宇沛致力在碳排放與水資源管理、節能技術及資源循環面提供企業全方位綠色製造轉型服務,於4月24日至27日南港展覽館4樓登場的Touch Taiwan 2024淨零碳排與新能源專區,展出水零排與淨零碳排解方。




 
2024 / 05
03
專家憂難接軌國際 森林經營碳匯方法學須再審

環境部於4月12日首次審查農業部送審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方法學,林業署所提草案,希望透過「增加森林面積」、「加強森林經營」及「提升國產材利用」等3大策略,達成森林增匯目標,最終主席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裁示林業署依據會中委員的建議修正後提送資料,擇日再審。



 

2024 / 04
26
淨零碳排是企業治理最大挑戰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董事學會於4月10日舉辦【2024安侯建業領袖學院論壇:掌舵企業智慧之航公司治理引領前行】,分析國際治理趨勢與因應策略。今年KPMG安侯建業成為四大首家取得TAF ISO 17029 確證與查證機構認證機構,未來可提供客戶一站式的確信/查證服務,協助企業與世界同步永續使命與行動。

 

2024 / 04
19
不落人後英國版CBAM預計2027前上路
英國政府於2023年底承諾,將在2027年前推出英國版碳邊境調整機制(UK CBAM),以避免碳洩漏風險。這項重大宣告將導致不少進口商面臨與國內生產商相當的碳價。
2024 / 04
03
永豐銀攜鼎新ERP整合金流助企業轉型
永豐銀行宣布攜手鼎新電腦,開發金流與ERP、碳管理整合應用,協助企業轉型;永豐銀行亦首次參展「2050淨零城市展」,以四部曲-盤查與查證、能源管理、減碳及永續,為企業轉型提供解決方案。
2024 / 04
11
碳費第二次審議會召開 第一季碳費標準無法出爐
環境部26日下午召開第2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會中決議費率審議應以科學為基礎,先充分瞭解我國碳費相關子法配套機制後,再以2030年為期規劃分階段調升費率,給予產業明確之價格訊號,以引導產業及早規劃中長期減碳路徑。
2024 / 03
29
玉山銀 獲永續金融評鑑前20%佳績
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及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於23日舉辦第一屆「永續金融評鑑」頒獎典禮,玉山銀行榮獲銀行業前20%佳績。
2024 / 03
22
第5期前瞻 淨零占比擬提高
低碳經濟已是全球共識,淨零轉型更推升到國安策略,國發會因應新情勢,正研議2025年第5期前瞻計畫,將提高淨零轉型的占比,並聚焦地熱和氫能,新計畫預計6月提送行政院。
2024 / 03
15
攜手邁向淨零永續推動本土碳權發展中興大學與碳交所簽署「台灣自然碳匯推廣合作備忘錄」
國立中興大學與臺灣碳權交易所於2月23日攜手合作簽署「台灣自然碳匯推廣合作備忘錄」,由興大校長詹富智、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共同簽署,期望共同加速臺灣淨零永續的發展。
2024 / 03
01
地熱2050年6GW目標在前 經部擬修綠能條例放寬土地限制
地熱發電作為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角色,目前台灣已有24處地熱案場,規劃總裝置容量61.75MW,並陸續於2030年成長至200MW、2040年2GW,2050年完成6GW目標,惟地熱開發涉及土地利用問題,經濟部擬再次啟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賦予地熱電廠開發權利,突破法規的土地限制,加速發展地熱。
 
2024 / 02
23
首批自願減碳方法 出爐
環境部1日公布首批自願減量方法清單,共13類143項方法,提供企業直接套用,申請碳權專案將更明確,而且取得的碳權將可在碳交所交易,也可用於環評增量抵換。

 
2024 / 02
16
沃旭:大彰化離岸風場發電至今減碳 83 萬公噸
沃旭能源表示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 900 MW 離岸風場自 2022 年 4 月首座風機併網發電以來,至今產出的乾淨電力相較於以化石燃料發電等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83 萬公噸 ,約等於  6,400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量。

 
2024 / 02
07
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達 368 億噸創歷史新高
根據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發布全球碳預算報告,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下去,將升溫控制在 1.5°C 的碳預算,可能會在七年內用完,將升溫控制在 1.7°C 的碳預算可能在 15 年內用盡。
2024 / 02
01
化氫為水的創新技術!韓科學家開發出比鋰離子電池更便宜更安全的水性電池
由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IST)能源儲存研究中心 Oh Si Hyoung 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高安全性的水性可充電電池,堪稱是兼具成本和安全的最具潛力替代方案。
2024 / 01
25
科學家研發冷卻塗層,可將 99% 陽光直送外太空
最近科學家開發一種新型高反射陶瓷塗層,可以將高達 99% 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可望為迅速變暖的地球降溫。在期刊上發表的兩種材料,分別由馬里蘭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兩種散熱材料結構不同,但基本設計原理相似。
2024 / 01
18
更強韌耐用,透明木材有機會取代塑膠、玻璃
目前有多項透明木材研究,其性能優於塑膠和玻璃,透明木材在壓力或破裂測試中,強度是透明壓克力的三倍左右,堅韌程度約為玻璃的 10 倍。這種材料和強度代表未來有機會取代塑膠或玻璃,成為顯示器等的替代品,也有機會應用在窗戶上。
2024 / 01
11
抵減上限5% 工商界:不利碳權交易
環境部29日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明定碳費收取方式、碳權扣減比率、追繳機制,其中國外碳權可抵減比率5%為上限,但是工商界則認為,國外碳權抵減比率上限太低,未來碳權交易難以活絡。
2024 / 01
04
碳交所12月22日開賣首批7國碳權
碳權交易所將在十二月廿二日正式上線,開放國內企業在碳交所平台採購碳權。目前有金控公司,或中鋼、中油等大型製造業集團等十五到廿家業者,將在廿二日開放交易當天購買碳權。
2023 / 12
21
凱瑞表態 美挺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在杜拜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已邁入第二周。凱瑞在杜拜的記者會上說,「科學很清楚,有必要逐步淘汰一些化石燃料,否則,將無法實現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把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的目標。」
 
2023 / 12
14
全球最富有 1% 人口碳排量,與最貧窮 66% 人口相當
國際性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 International)19 日發表「氣候平等:99%人的星球」報告報告發現全球最富有的 1% 人口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與世界最貧窮的三分之二人口產生的碳排放量不相上下。
2023 / 12
08
看展也要付碳費?2024台北藝博會 開車族、捷運族票價不同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預計從明年開始,在門票中設定碳費,讓開車族和公車族、捷運族依據碳排量購買不同價格的門票,成為台灣首個將「碳費」放入門票計價的藝術展會。
2023 / 12
01
最大氦氣飛船因減碳重獲關注 英國預計2026年量產
由英國混能航空交通公司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飛行器「登空者10號」,看上去像是飛艇、飛機和直升機的混合體。這樣的氦氣飛船碳排放量比傳統飛機少了9成,最多一次可以滯留在空中5日,在節能減碳的時代吸引大眾的目光。
2023 / 11
09
碳交易兩大子法公布 減排超標 可用「類碳權」抵換
環境部公告「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兩大子法,新子法最大亮點在於放寬應徵收碳費對象參與增量抵換規定。
2023 / 11
01
在家工作可大幅減少碳排放?
與全職辦公室工作相比,每週在家工作一天只能減少 2% 碳排量;每週二至四天在家工作可減少11%~29% 排放量。若能全面在家上班,將使工作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以上。
2023 / 10
24
稱能抵禦每秒 70 公尺強風,全新浮動式風機設計亮相
Touchwind 表示,新型風機的製造成本約是傳統風機的 30% 左右,並且一般風機安全考量下面對每秒 25 公尺的強風就得停機,但新型風機額定速度可達每秒 70 公尺。
2023 / 10
19
歐盟機場起飛航班需用永續燃料 2050年達70%
2025年起從歐盟機場起飛的航班,至少2%燃料須使用SAF,並且每5年調升1次,在2035年達到20%、2050年達70%。
2023 / 10
12
新固態電解質值得期待,300 次循環後仍維持 90% 儲量
根據 TrendForce「新能源車固態電池發展分析」報告,科學家透過交叉鏈接聚合物(cross-linked polymer)製成的固態電解質,則具有高離子電導度和穩定性,新材料在 300 次循環後仍保留超過 90% 的電池儲存容量,是目前更安全的替代品。
2023 / 09
27
減碳牛步 淨排放量反增...離2025年減10%目標有相當大距離
環境部8月25日公布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2021年淨排放量不減反增,較基準年2005年增加2.57%,不僅離第二期目標(2025年減10%)有相當大距離,連第一期目標(2020年減2%)也未能達標。
2023 / 09
20
用塗層簡易提高電廠蒸汽冷凝器效率,全球可年減 4.6 億碳排
美國科學家研究實驗指出,F-DLC塗層將管線的導熱性能提高20倍,進而提升整體效率2%,致使每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得以減少4.6億噸。
2023 / 09
14
全球氨價同比下跌50%,引發對未來低碳市場的擔憂
在全球氨現貨價格下跌和需求不確定性等因素驅動下,世界各地低碳氨項目開發商在確保最終投資決策方面正面臨著挑戰。
2023 / 09
07
產研倡議 低碳油納減排策略
台灣要靠新售電動車來降低油耗與碳排需花費很長時間,但若全面改用低碳汽油將可馬上改善,每年可減少幾百萬噸碳排。
2023 / 08
30
放牧可能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並維持土壤碳匯
食草類動物的放牧行為可以讓氮穩定維持碳匯,保護讓土壤碳匯穩定的食草動物,也將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要素。
2023 / 08
24
只要綠氫不要藍氫? 專家曝:綠氫成本恐達藍氫8倍
亞太永續博覽會7月22日舉行「第二屆氫能論壇」邀請專家分享各國氫能動態,其中提及藍氫成本僅約綠氫的1/8,但以各國計畫來看,多是藍氫先行後,再透過各種技術降低綠氫成本後加大綠氫比率。
2023 / 08
14
美國第1名冰淇淋Ben&Jerry’s 打造「減碳排」牛奶救地球
全美第1名的冰淇淋品牌Ben&Jerry’s於最新的報導聲稱已制定1項計畫,以減少冰淇淋加工廠鄰近的15座酪農商牧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3 / 07
12
向航運業課碳稅 呼聲再起
今年「新全球金融公約峰會」主席國法國23日在這場峰會閉幕時表示,共有23個國家與區域性機構支持對航運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課稅
2023 / 07
06
吸碳神器! 微藻固碳是樹的6倍 還能淨化廢水
在應對全球暖化的過程中,碳捕捉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微藻不僅固碳能力出眾,還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因此,微藻被譽為下一代最熱門的減碳生物。
 
2023 / 06
28
碳盤查大進展 3子法月底預告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溫室氣體增量抵換管理辦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等3子法將於6月底預告以利企業進行碳盤查,並規劃採行的溫室氣體減量措施。
2023 / 06
20
華航永續飛行 航班創低碳餐、淨零碳示範新紀錄
華航參與天合聯盟 SkyTeam 第二屆永續飛行挑戰創造我國首家航空業者宣示添加永續航空燃油 (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 SAF ) 載客飛行、機上旅客共同響應低碳蔬食餐,以及來回航班完成碳抵換等亮點,成功實踐淨零碳飛行
2023 / 06
14
邁向低碳運輸 台灣高鐵率先起步
台灣高鐵公司推動節能駕駛、綠色車站及票證無紙化,並與政府機關及電業公司展開合作,透過再生能源的使用達成節電減碳效果。
 
2023 / 06
07
日本 Jera公司預計2030年後每年進口 200 萬噸氨氣
依據日本Jera電力公司之評估,該公司2030年後每年需進口200萬噸氨氣用作燃煤混氨發電用途,以推動國內能源轉型並實現該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2023 / 05
18
荷蘭鹿特丹港擬提出集中式氨裂解設施建設計畫
荷蘭鹿特丹港務局委託17家業者研究有關在港邊建置1座集中式氨裂解設施之可行性,其最終報告結果指出無論在經濟性或技術性皆為可行。
2023 / 05
18
美版碳關稅二讀通過 企業恐迎碳焦慮時代
近期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即俗稱的美版碳關稅法案)已二讀通過,CCA最快將在2024年實施且無試行期。
2023 / 05
02
國內碳權交易 最快年底啟動
環保署委託金管會設置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指定由證交所主辦,與國發基金共同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2023年上半年登記成立,碳權交易平台規劃以「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服務」及「碳諮詢服務」三大面向為主。
2023 / 05
02
歐盟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最終確認 德國強力干預為e-fuels開後門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提出禁售新燃油車政策,2023年3月28日歐盟執委會表決通過該法案,但e-fuels取得豁免,可在2035年後繼續使用。
2023 / 04
18
世界經濟論壇與印尼聯手推動藍碳權
世界經濟論壇(WEF)與印尼簽署一項合作協議,以強化該國對藍碳之努力,滿足持續增長的藍碳權需求,並透過推動藍碳權融資,促進海洋環境復育與保存。
2023 / 02
15
特斯拉2022年碳權銷售額創17.8億美元紀錄
特斯拉2022年碳權銷售創下新紀錄,達到17.8億美元。根據該公司報告,其第四季的碳權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47%,且特斯拉已至少連續八季透過販售碳權獲利。
2023 / 01
31
為地球盡心力!澳工黨提案七年減碳排30%
澳洲工黨於1月11日提案,欲在未來七年將國內高污染排放的企業碳排減至30%。
2023 / 01
16
通膨效應刺激!全球能源效率投資大漲16%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公布的《2022 能 源 效 率 報 告 》(Energy Efficiency 2022)指出,歐盟境內消費者能源價格竄升39%,近1/4家戶陷入能源貧困(energy poverty)。
2022 / 12
30
逾650科學家點名英、美、歐盟領袖 呼籲停止開發森林生質能源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前夕,650多位科學家聯合呼籲各國即刻停止使用森林生質能源來取暖和發電,因此舉不僅會破壞野生動物棲地,亦會影響國際氣候和自然目標的達成。
2022 / 12
15
COP27達成氣候災害可獲道義賠償之歷史性決議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會員國於111年11月20日上午達成「歷史性」協議,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全球基金,為排碳不多,卻飽受氣候災難的貧窮國家提供財政援助。
2022 / 11
30
能源危機見真章 氣候績效指標中國大跌 台灣倒數第七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於11月14日於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會場上公布。CCPI依據四大指標評比59個國家與歐盟在減緩氣候變遷上的表現。
2022 / 11
15
沙烏地阿拉伯的PIF舉行了迄今為止最大的碳權拍賣會
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於第六屆未來投資倡議(FII)會議上,拍賣140萬噸於Verra註冊並符合「國際航空碳抵換及減排計畫(CORSIA)」的碳權,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碳權拍賣。對沙國而言,此次拍賣可支持各行業的公司實現淨零排放,亦於推動投資及創新上扮演重要角色。
2022 / 10
31
全球風電、太陽能總發電佔比10%創新高 背後:燃煤碳排也創紀錄
彭博新能源(BNEF)2022年電力轉型趨勢報告(Power Transition Trends Report)指出,2021年全球風能及太陽能總發電接近3,000TWh,佔全球發電量之佔比首次突破10%,創下歷史新高,而2021年全球發電量中約有39%為零碳能源,其中,水電及核電供應全球約1/4之電力需求。
2022 / 10
16
馬來西亞將開放自願性碳交易市場
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Bursa將於2022年底開放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CM),這將有助於提高碳權交易透明度,並提供需求者購買碳權以抵消其碳排放量。
 
2022 / 09
01
澳洲需擴大再生能源發展以於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
依據Net Zero Australia計畫研究,澳洲必須加速並擴大再生能源以及碳捕捉封存技術投資規模,以使經濟體於2050年實現凈零排碳。該計畫顯示,為於2050年實現淨零目標,澳洲尚需發展現今全國電力市場之40倍總發電容量,其中將包括1,900GW太陽能及174GW之岸上及離岸風電容量。
2022 / 08
30
食品工業廢棄油的重生與再利用
為了因應上升的通膨和冬天可能的能源短缺,法國國會於今 (2022) 年七月時投票表決一項200億歐元的配套法案。雖然仍需要等待參議院通過,但其中一條將允許把油炸油當作車子燃料使用的可能性。
2022 / 08
25
TNZEA介紹 淨零排放新知 活動主軸 最新消息 影音專區 入會申請 友站連結 聯絡方式
  • facebook
  • 電話02-2769-0368
  • 傳真02-2769-0558
  •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5段188號5樓之4
友站連結

採用全球最先進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最新版本瀏覽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
洽詢協會
go top TOP
洽詢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