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放,「能源轉型」是其中最關鍵的核心。然而,真正的挑戰不僅在於提高再生能源的「總量」,更在於如何實現「全天候」的穩定供應,也就是「CFE」(Carbon-Free Electricity,全時無碳電力)。

對於高度依賴穩定電力的台灣,尤其是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這項挑戰更為嚴峻。近日一份最新的「臺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提供了具體的數據模擬,探討台灣在2030年實現高比例CFE的可行性。


報告核心:非核情境下,能否達成CFE80?
這份報告的重點,在於模擬台灣在「非核情境」下,僅依靠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地熱)與儲能系統,是否有可能在2030年達到「CFE80」的目標。

什麼是 CFE80?   CFE80 指的是在一年中,每一個小時的電力負載需求,有80%的比例是由無碳排的綠色電力所供應。

關鍵發現(一):風光互補是穩定基石
許多人擔憂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但報告模擬顯示,不同綠能之間的「互補效益」是實現高比例CFE的關鍵。

- 日間靠光電: 太陽光電在白天提供強勁的電力輸出。
- 夜間與冬季靠風電: 離岸風電在夜間及秋冬季的發電表現通常更為強勁。

透過這兩種主要綠能的發電特性互補,再搭配儲能系統的調度,台灣有潛力在大部分時間維持穩定的綠電供應。


關鍵發現(二):電價成本並不如想像中高昂
成本是推動能源轉型時大眾最關心的議題。報告的模擬結果指出,即使在追求CFE80的積極情境下,其電價成本也並未如外界擔憂的那麼高昂。這項發現有助於破除「綠能必然帶來天價電費」的迷思,為政策制定提供了更樂觀的成本效益分析。

關鍵發現(三):邁向100%的最後一哩路
要從CFE80邁向CFE100(即100%全時無碳電力),挑戰將大幅增加。報告指出,這最後的20%,將需要依賴新興的「火力淨零技術」來補足。

這些技術包括:氫能(Hydrogen)發電、氨能(Ammonia)發電、碳捕捉與封存(CCS)

這也意味著,台灣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必須加速投資這些前瞻技術的研發與商轉,才能有機會在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


從「能否」到「如何」的關鍵一步
這份報告的重要性在於,它將台灣淨零轉型的討論,從過去「是否可行?」的質疑,推進到「該如何規劃?」的具體執行層面。研究證實,在非核情境下,依靠多元再生能源的組合與儲能配置,台灣有能力在兼顧供電穩定與產業需求的同時,大幅提高無碳電力的比例。這無疑為台灣的淨零路徑圖,提供了更清晰且具數據支持的信心。


資料來源: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圖片來源: 今周刊
來源網站:  
「臺灣全時無碳電力的系統級影響報告」專家意見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tw.tw)


免責聲明:
1、本協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官網及〈會員雙週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環保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協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