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過去幾乎與雷電絕緣的北極地區,正出現令人震驚的變化。2019 年夏天,北極區域出現超過千次閃電,其中一擊距離北極僅 32 英里,創下史上最近紀錄。這種「極地打雷」的現象,正快速從罕見事件轉變為新常態,揭示氣候變遷如何重塑地球氣象系統。 
 

過去十年,北緯 80 度以北的閃電次數,從每年約 100 起暴增至 7,000 起。阿拉斯加西部內陸的閃電數量在十年間翻倍,居民親身感受到「天氣變得會打雷了」。由於高緯度地區的野火多由閃電引發,這種變化引發了對火災頻率、碳排放及永久凍土融化的高度關切。阿拉斯加火科學聯盟報告指出,當地平均氣溫自 1970 年起已上升 2 華氏度(約 1.1°C),乾燥且帶電的空氣使雷暴活動頻繁,造成更劇烈的火災與煙霧污染。燒毀的森林失去遮蔭,進一步加速永久凍土融化,釋放甲烷等強效溫室氣體,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儘管部分研究預測全球閃電將增加約 12%/每升高 1°C,甚至到 2100 年增幅可達 50%,但模型間仍存在極大分歧。氣溫、雲中冰雹粒子、空氣污染與降雨量都會影響放電機率。新冠疫情期間因交通減少、空氣變乾淨,全球閃電數量反而下降約 15%,顯示人為排放與大氣電性息息相關。
 

科學家也發現,閃電可能同時是「問題」與「解方」。2021 年的飛機觀測顯示,閃電產生的強氧化劑比預期多出千倍,能分解甲烷、清除大氣污染物。反之,若閃電減少,氧化劑下降則可能導致甲烷濃度激增。這種複雜的化學交互作用,使得閃電既是氣候變遷的結果,也可能是其調節者。
 

面對北極電氣化的劇變,科學界仍在努力釐清:閃電的增長會否引爆更多野火?會否促進或抑制甲烷?未來數十年,隨著極地升溫與大氣循環改變,「閃電北移」恐成為氣候危機的新指標。正如氣候學家霍茲沃思所言:「這些都是尚未解開的拼圖,但可以確定的是——北極的天空,已不再寧靜。」

資料來源: Yale Enviroment 360
作者: Nicola Jones
來源網站:  
Lightning Strikes the Arctic: What Will It Mean for the Far North? - Yale E360


免責聲明:
1、本協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官網及〈會員雙週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環保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協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