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打造兼具創新與公共性的淨零行動典範,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執行國科會計畫所成立的「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簡稱淨零推動小組),今(30)日舉辦114年度「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簡稱沙盒計畫)啟動會議,邀集來自全臺的18組公民團體、新創公司等齊聚一堂,跨越農業、能源、旅遊、藝術、人文等領域,以民間視角提出在地淨零實踐構想,共同設定年度目標,展開一場「從試驗到擴散」的淨零創新旅程。
「2050淨零排放是國家重要的政策目標,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轉型工程。在政策推動上,我們必須擁有更多來自民間的創意、多元的行動與在地的實驗。」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副執行秘書呂佩融表示,由前兩年的執行經驗來看,民間創新能量已不再只是短期補助或地方試驗,而是成為政策形成的一環,真正落實由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此外,政府部門、企業也是這場行動的重要參與者,他希望透過今天的討論,促成三方協力合作模式,建立更具韌性與合作基礎的社會創新生態系。沙盒計畫的重要推手之一-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也到現場給予團隊打氣。
這次會議由工研院綠能所攜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共同籌劃,打造跨界交流與試點共創的合作平台,透過「分桌共創」、「跨界沙龍」等設計,引導試點團隊盤點自身強項與挑戰,並以各組為單位訂定具體可行的年度行動方案,進一步連結部會資源與企業合作機會。
三組分桌主題涵蓋「農業與碳匯」、「社區能源治理」、「綠生活與循環創新」,包括從原民部落出發探索地熱應用潛力、建構都市自然資源碳盤查模型、開發國內首支30%rPET再生瓶茶飲、拾荒者公正轉型等多元提案,在座談與互動中展現出社會創新與淨零行動的多元路徑與在地知識。
這次主題沙龍更邀請經濟部、環境部、國發會等部會代表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談「政府、企業、社區」三方協力的可能路徑,從政策整合到企業ESG實作,激盪出推動地方創新與淨零轉型的具體想像。
淨零推動小組首席顧問周素卿向三部會提問,並表示沙盒計畫不僅是創新實作,更具有願景力、規劃力、影響力,大家在這裡找同好,並串接政策,達成多方協力願景。
「淨零議題推動不能只單純地從商業利益思考,特別是很多商業價值非屬金錢利益,或是未來才會體現的價值。」經濟部主秘莊銘池表示,經濟部在推動淨零上已有輔導機制協助產業轉型,另針對目前不具商業價值或較微利的商業模式可考慮透過法制調整讓它市場化,或藉由政策倡議及國際供應鏈需求,將其轉變為市場需求。
「淨零和減碳不只是國家政府的責任,更是與大家切身相關的事。」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表示,雖然氣候變遷調適已提高至總統府層級推動,但重要的是落地執行與在地鏈結,今年環境部亦有中介組織相關計畫,預計培育重點社區整合資源,讓社區驅動在未來淨零扮演重要角色。
國發會社會發展處處長張富林也分享國發會後續期待與地方、第三方中介組織成立治理平台。「公民力量可以是很好的運作機制,但要和企業合作,就不要忽視企業是以營利為出發點這件事。」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副總經理林群堯表示,很多企業是從地方打拼出來的,所以會很重視地方在地發展,若要和企業合作可多注意其對地方的相關動向。
邁入第三年的沙盒計畫,今年進一步聚焦三大核心目標:擴大民間行動的社會影響力、深化部會制度對接,以及推動企業媒合與永續合作機制。透過第三方中介團隊的陪伴與策動,協助試點團隊跨域串聯、策略收斂,逐步實現從在地場域出發、由下而上的淨零行動網路。隨著沙盒持續累積實質經驗與政策對話基礎,期盼更多創新方案不僅能落地,也能入法、入市,為臺灣的淨零轉型開拓多元且具韌性的嶄新路徑。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曹松清
來源網站:共創在地淨零典範 「淨零沙盒」第三年啟動 | ESG | 商情 | 經濟日報
免責聲明:
1、本協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官網及〈會員雙週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環保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協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