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在海上看到巨大油輪、郵輪、貨輪航行時,它們大多使用地球上最髒的燃料之一——重油(HFO)。為了降低空氣污染,業界普遍安裝了「廢氣清潔系統」(EGCS),也就是俗稱的「脫硫塔」。
截至 2024 年中,全球約有 5,838 艘船、約佔總運力的 28.3%,安裝了脫硫塔,每年還有數百艘新裝或改裝。然而,科學家與環保團體指出,這項技術反而造成了新的生態災難,也延緩了對核心問題——骯髒燃料的處理。
最早於 2000 年代問世的脫硫塔,能有效降低船隻排放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這些氣體與心肺疾病、氣喘和高死亡率有關。國際海事組織(IMO)自 2020 年起,已將燃料硫含量上限從 3.5% 降至 0.5%。
航商當時有兩個選擇:改用較貴的低硫燃料,或安裝脫硫塔,結果後者成為主流。「當時航運業確實有心改善,有些人真心相信脫硫塔既可減排又省錢,」瑞典 Wallenius Lines 公司執行長 Erik Nøklebye 回憶道。但事實是,空氣中的污染被「轉移」到了海洋中。
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2021 年報告指出,使用脫硫塔的船隻每年排放約 100 億立方公尺含毒廢水,對海洋造成重大傷害。光是 2014 至 2022 年,波羅的海地區因此付出的環境成本估計就超過 6.8 億歐元(約 7.7 億美元)。
髒水換乾淨空氣?
市面上最常見的「開放式」脫硫塔,會持續吸入海水,與引擎廢氣混合後再將含污染物的水排入海中。相較之下,「封閉式」系統會暫存廢水,待靠港後處理;「混合式」則可兩者切換。
研究顯示,脫硫塔廢水含有重金屬、多環芳香烴、硝酸鹽、亞硝酸鹽與硫酸鹽等毒物。這些物質會在浮游生物與底棲無脊椎動物體內累積,進一步透過食物鏈傳遞至大型生物,甚至導致癌症與生殖異常。淺海排放更會造成沉積物長期污染。
「這些污染的傷害是無庸置疑的,」瑞典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的海洋化學家 Anna Lunde Hermansson 表示。她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極低濃度的 PAHs 或重金屬(如 0.0001%),都足以破壞海洋生態。她也強調,雖然脫硫塔能讓船東節省燃料成本,但相較於對環境的破壞,這點經濟效益微不足道。
ICCT 的資深研究員 Liudmila Osipova 則批評:「支持者常說廢水進海會被稀釋,但他們忽略了時間累積效應,尤其當這些毒物被海洋生物攝取後。」
她也不看好封閉式或混合式系統,認為合格處理設施稀少、成本高,甚至出港後還可能把高濃度廢水偷偷排入海中。
各國陸續祭出限制
儘管 IMO 仍未有全球一致禁令,但越來越多國家自訂管制。例如中國自 2019 年起已在河川、港口與渤海部分海域禁止開放式脫硫塔排放。估算顯示,這能減少 89% 近岸廢水排放量。中國也正推動內陸航運電氣化與替代燃料船艦,並透過補助淘汰化石燃料船。
歐洲也在整合規範。歐盟委員會、奧斯帕(OSPAR)與波羅的海海洋保護委員會(HELCOM)等正研議統一禁止規則,擴及整個北海、波羅的海與地中海。
在北極地區,雖已禁止燃燒重油,但脫硫塔仍是「合法替代方案」,而且觀光郵輪正快速進入這些脆弱水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船進入最潔淨的地方,卻還在燒重油、排廢水,」太平洋環境組織的北極政策主任 Kay Brown 表示。
雖然 IMO 於今年 1 月會議上未通過北極禁令,但允諾 2026 年初再次討論。Brown 表示,目前全球已有至少 50 個港區限制或禁止脫硫塔排放,愈多地方施行局部禁令,就愈有機會推動全球禁令。
未來方向
支持脫硫塔者如 CR Ocean Engineering 顧問 Nicholas Confuorto 則主張:「清潔燃料尚未普及,因此使用現有化石燃料,加上脫硫塔處理廢氣,是目前最可行的解法。」
然而,像 Nøklebye 這樣曾支持該技術的業者,如今已轉向。他說:「我們一開始真的不夠了解,但現在我們知道了,也必須改變。」
資料來源:Dialogue Earth
作者:Anna Napolitano
來源網站:How ‘scrubbers’ became a huge ocean problem | Dialogue Earth
免責聲明:
1、本協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官網及〈會員雙週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環保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協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
更多淨零排放新知,歡迎訂閱本會淨零雙週報:https://www.tnzea.org.tw/eforms.php?lang=tw&t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