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政府訂定了2035年減碳38%的目標,並在近日因應國際與國內的多重因素調整目標範圍至正負2%。環境部長彭啟明於2025年4月16日出席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年會時表示,台灣的淨零碳排目標不變,但在面對AI科技發展、美國政策變動及財政法修正等挑戰後,減碳的節奏將更具彈性。此外,政府預計碳費徵收將帶來50至60億新台幣的專款,這些資金將用於推動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
彭啟明指出,台灣自2005年起依碳排基準實施減碳措施,並已逐年顯示出下降的趨勢。2022年減碳1.8%,2023年約減少4.6%,2024年預計至少減少5%,而2025年目標為達到10%。台灣的減碳策略主要包括能源轉型及碳費徵收,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實現2035年38%的減碳目標。調整目標範圍的決策背後有四大考量因素:國際局勢的變化、全球氣候科技的瓶頸、國內AI用電需求的提升,以及財政預算的縮減。
關於碳費徵收,彭啟明強調這不僅是環境政策的推動,更是企業競爭力與節能減碳的必要投資。預計碳費將自2026年5月起徵收,初期將對排放超過2.5萬公噸碳的企業(如電力、燃氣供應業等)實施。這些企業的碳費徵收預計將帶來50至60億新台幣的資金,專門用於綠色轉型與技術升級。對於排放量低於標準的產業,如旅館業、超商及醫學中心等,將進行盤查,但無需繳費,目的是協助企業改善碳排放。
彭啟明強調,碳費徵收是全球趨勢,並非對企業的打擊。台灣每公噸碳費收取300元,相較於國際標準,屬於相對優惠。以中鋼為例,年營收3600億的企業,每年所需繳交的碳費為3億元,占比極低。此外,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已在台灣繳納碳費的企業可申請折扣,避免多次繳費。
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
來源網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416002406-260405?ctrack=pc_main_rtime_p03&chdtv
免責聲明:
1、本協會編譯、刊載於台灣淨零排放協會官網及〈會員雙週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環保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協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
更多淨零排放新知,歡迎訂閱本會淨零雙週報:https://www.tnzea.org.tw/eforms.php?lang=tw&tb=1